時兆出版社電子報 1802 發行日期:2018/05/05
 
 
本期主題
《時兆月刊》2018年感動你心專欄特刊:「宣教士的故事」
〞宣教士〞這是一個對普羅大眾不陌生的角色!!
從早期的年輕外國人身著白襯衫西褲,兩兩一組,騎著腳踏車穿梭在大街小巷中,在街邊發著福音傳單,當人們取了一張時,濃厚的美式口音「耶穌愛你」在耳邊響起,這是一般人對宣教士的印象!

 其實,近兩百年來,無數的外國宣教士遠渡重洋、前仆後繼,深入台灣各個偏鄉角落從事宣教佈道工作,甚至比同在這塊島嶼上的人更在乎在地人的生計、社福、教育、醫療、文化…….,更有許多連同文同種的鄰舍們都做不到的事,全都展演在這群外國宣教士來台灣最美的故事裡。


 總憂心大環境諸多問題的我們,更對下一代的教育失衡、社會崩壞、經濟凋敝、文化失落………接踵而來越來越嚴峻的考驗中,失去了人當為生存奮力拚搏向上的正能量,終日汲汲營營於日常,總以獲利價值的天平衡量一切,沒有利潤就沒有前行的動力,忘卻了生命存在最重要的價值——不是利己而是利他。一如聖經所說:『我實在告訴你們,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我身上了。』〈馬太福音25:40〉

 這些深耕在地的宣教士皆抱著如此無私的胸襟,例如:著名的馬偕醫院創辦人馬偕、空中英語創辦人彭蒙惠、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創辦人之一孫理蓮……,本專欄希望透過跨文化的宣教故事,不僅只有傳承宣教福音的種子,更希望藉由一段段動人的生命故事,為我們的孩子,以及我們自己,挹注豐實的最佳生命教育教材。

 尤其現今高呼「翻轉」的世代,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有多元寬廣的胸懷與新視野,超越甚至領導世代,但我們膠著的現況問題是,如果大人自己都無法有國際觀,怎能夠有國度觀?如果大人也只是欣然沉浸在自我意識良好的小確幸裡,怎能不讓我們的孩子更易陷入井蛙的危險當中呢?

〞如果希冀世界改變,在那之前,我們要先為那個而改變!〞

 《時兆月刊》每一期裡的宣教士故事,希望藉此打開你的心和眼,看著那些台灣宣教士反身走入世界最偏遠的角落裡,當在跨文化服務下培育起對社會關懷的心態度,進而引發閱聽者的引導反思,逐漸聚焦世界公民意識,以及關心世代議題,成為有理念能起身行動的實踐者,這是本專欄希望牽動的內在深沉價值。

  一粒麥子不死,就能逐步發揮單一果效,只要我們不小看自己的年輕,連結看似各種不起眼的資源,在關顧交流當中,雖一個人能走得快,一群人卻走得遠也走得久,盼望讓每一個微小亮光,都成為照亮別人的火炬!

分隔線
 

神恩呼召 活出美好恩典  奈及利亞與南韓復臨信徒宣教士
 奈及利亞與南韓的復臨信徒宣教士,
一連串為著幫助培訓年輕人成為基督的門徒,
而努力極主動地與非基督徒分享復臨信息!

 不僅是個比賽!!
我在悲傷和羞愧中跪下。我從小在遵守上帝安息日的家庭長大,但出來工作後,每一個老闆都要求我星期六要上班。「上帝啊,」我禱告說:「我想在安息日只專注於你。請幫助我找到一份能事奉你的工作。」

 我受邀擔任校園足球隊的教練,這似乎是一場天國為我們設立的競賽。但要做這小組的教練,我有點緊張。經過幾次禱告,我決定試試。每次訓練前,我都先做禱告和簡短的崇拜。因為隊裡有一半的人不是復臨信徒,我向他們解釋,我們不能在週五
晚和週六踢球的原因。當其他隊想在安息日安排一場比賽時,我告訴他們
說:「星期六是要留給上帝的,我們那天不踢球。」

 對於我們,足球場就是一個向人們展現上帝之愛的佈道場地。讓我高興的是,我發現大部分的隊員,都能與耶穌持合作和接受的態度。他們強硬的態度開始軟化,互表同情,互相分享。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不再使用粗俗的言語,那些有錢的隊友,會為買不起球衣的隊友購買。

 有一個孩子,我堅信是上帝派他來參加我們球隊的。他的名字叫詹俞。我注意到這個男孩兩件事:他從沒有錯過一次練習,但他從不跟人說話。他在球隊很努力,但有很多要學習的。

 然而這個男孩卻被遺棄的!我告訴詹俞,耶穌愛他,我也愛他。當我問他是否願意參加復臨青年事工部(AYM)的活動,更認識耶穌時,他熱切地接受了邀請。詹俞正在考慮要跟隨耶穌。我很高興,耶穌運用了我的兩個愛好,來向這個孩子展示祂的愛。
(未完)★《時兆月刊》1月號p.30~35


......<MORE>

分隔線
 

從神而來的智慧   印度馨香娜牧師
 馨香娜不是普通人,而是個師母,
自己也在服事上帝,每個人都在看著她。

 因童年家庭陰影的影響,讓馨香娜牧師在婚姻中充滿挑戰,身為宣教士同時是師母的她,經歷長達15年的婚姻問題,尤其自己身在印度,如果是個傳道者或師母,就會被認定是超級英雄,這讓她倍感壓力,當時的她沒有朋友、無人傾訴,常放棄禱告,也不想打開《聖經》;她曾懷疑《聖經》的話語對於自己生命沒用。

 她不斷的哭泣、心情很糟,雖然知道自己很愛家人,但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卻很困難,她不知所措、非常厭倦、極度軟弱。與丈夫的爭論、衝突、不尊重彼此,也讓愛幾近消失。當時孩子正就讀小學,有天聚會時間已到,她沒去教會,一個人離開家裡、走到沒人認識的地方,痛苦到想自殺。


 那天她告訴上帝:『我每天禱告、順服祢,想奉獻一切,但夫妻之間怎會是如此?是我嫁錯人嗎?』不是呀!上帝告訴我丈夫,我是他揀選的妻子,而且我為了婚姻尋求神的旨意很久。但為什麼婚後我們卻多麼地討厭彼此?」
在一陣問答後,上帝對她說:「我要讓妳生命華美,並藉由妳的婚姻祝福許多人。」她問神到底要多久,這麼糟的狀況已經維持12 年了。

 上帝告訴她:「請再等候,要有盼望,我必定賜給妳力量。」
於是從那天起,她擦乾眼淚專心仰望神。她曾讀到:「智慧婦人建立家室;愚妄婦人親手拆毀。」(箴言14:1),恍然明白,原來《聖經》說智慧婦人才能建立家庭,她又想:「但是我沒有智慧。」

 馨香娜說:「《聖經》又告訴我們:『因為,耶和華賜人智慧;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。』」(箴言2:6)原來我們可以從神領受智慧,當一個快樂的婦人,在每一個事件中仰望神,領受祂的智慧處理每個事件。而智慧是從上帝的口而出,上帝想賜給每個人,但是有先決條件:當上帝責備、糾正我們時,我們不可悖逆、要順服,並得告訴上帝:「我願意,願上帝改變我們。」就算那件事我們做對了,但為了家庭的和睦,我們仍願意在神的面前謙卑。

 後來的馨香娜開始不去討論問題的本身,只是專心仰望神,因為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從神而來的平安,要能夠原諒丈夫,而不是要求丈夫,因為丈夫不如神完美,耶穌才是我們靈裡的戀人。後來的她,不管看到自己丈夫做什麼,都愛他,也只想讓他開心,並且想要帶他到神面前,求神觸摸他。
「我沒辦法做到的,神能做到。」馨香娜說。她經常提醒自己,讓丈夫和孩子開心吧!他們開心,自己也就開心了,因為那是自己的家,一旦捨己,讓「老我」死了,耶穌的恩典會讓妳復活,並幫妳建立一個家。專心仰望耶穌,祂是我生命的主、婚姻的主。因著自己的犧牲、閉嘴、絕不吵架,家庭就會逐漸美滿,她相信那天一定會來到。(未完)★《時兆月刊》2月號p32~37 ......<MORE>

分隔線
 

做不了大事, 我只會「講話」和「煮飯」!! 納米比亞陳玉昆宣教士
 我們口中的這位陳玉昆,
就是待在非洲納米比亞18年、在當地娶妻生子,
大家都說「已經變成非洲人」的台灣宣教士。

 「我幾乎快要忘記,自己在台灣時都做些什麼了。」「我家人對我說:『做什麼牧師?是要去當乞丐嗎?』他們覺得,牧師都在向別人要錢。」但他仍一心尋求這條路,讀完神學院後,經人介紹,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。漸漸地,他發現自己渴望進一步去海外更需要的地方,於是,在恆春服務3 年後,2000 年被派去英國倫敦、荷蘭阿姆斯特丹和南非開普敦,最後確定自己要待在北鄰南非的納米比亞。

 2007年,他們搬到納米比亞首都溫荷克(Windhoek)的貧民窟「哈班納」,這裡矗立著幾萬間鐵皮屋,密密麻麻地緊挨著彼此,而陳玉昆的教堂,也是一間鐵皮屋,就蓋在他們中間。「這裡大部分的父母都沒工作,孩子餓了也無法管。我因為沒錢,不能開孤兒院,但我想,總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。」他開始為這些孩子煮飯、發糧食,煮到排隊的人龍越來越長,煮到越來越多人搬來教會附近,煮到政府開始透過教會頒布政令宣導,煮到教會開始聘請傳道、司琴、廚師、行政,讓陳玉昆出門時無後顧之憂。

 「整間教堂都是靠人奉獻的,現在卻養了6 個員工的家庭,還有300 位小孩要照顧,有時我們連養自己小孩的錢,都很難湊出來。」陳玉昆說:「但沒關係,一開始來納米比亞,就知道必須憑信心度過所有情況。如果我不相信上帝會供應一切,當初大概就不會來了。」
(未完)★《時兆月刊》4月號p30~35 ......<MORE>

分隔線
 

奔向中緬戰亂邊境  布農族博士—魯瑪夫・達瑪畢瑪
 中緬戰亂邊境發生的種種不禁令人好奇著,
這是好萊塢的電影情節嗎?
還是哪部小說的故事?難以想像!

 尤其看見克欽族的慘況,魯瑪夫開始冒險長期投入難民營的援助工作,和當地夥伴統籌糧食、飲水和醫療資源,運送物資,盡力守護這總共16萬人、8千個部落的難民營。一片風聲鶴唳中,魯瑪夫卻在難民營經歷許多奇妙的事。

 最初難民營只有5千人時,緬甸軍的武器比我們先進,人數也多我們好幾倍,卻不知什麼原因,怎麼也攻不下難民營。而更震撼他心的,則是難民們的堅強。

 「難民營裡到處都是孤兒,曾有一位失去丈夫的婦女說:『看到別人的孩子還可以叫爸爸,我的孩子卻不行,我就非常心痛。』但她又接著帶一絲期盼地說:『以後孩子長大了,我希望他可以作牧師,帶給更多人盼望。』難民營裡有一些簡陋的教室,有時候會教導《聖經》課程,成為難民的心靈支柱。」魯瑪夫說:「每當想起難民營,這些充滿感恩和期待的淚眼總會不停盤旋在我腦海,我問自己:倘若我也一無所有,每天生活在隨時可能失去性命的恐懼中,我還能堅守信仰、心懷善念嗎?」
魯瑪夫感嘆,難民在這種情境下流露出來的精神,已超脫了物質和肉體的層面:「這提醒我《聖經》上曾記載,上帝對受苦的教會說:『你卻是富足的』,更提醒我,我們擁有豐富的物質,就是要讓多收的也沒有餘,少收的也沒有缺,而那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,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。」
然而,至今緬甸政府與克欽族之間的衝突尚未停止,難民營的環境仍有待改善,亟需醫療、衛生與糧食資源,難道「多收的也沒有餘,少收的也沒有缺」,最後只會是夢想中的烏托邦嗎?
(未完)★《時兆月刊》5月號p30~33

分隔線
 

2018-5月號☞內容索引
04/向非營利組織學管理──NGO因應社會趨勢 責任 ╳ 承諾 ╳ 創新
10/時兆會客室──讓告別充滿盼望 史茵茵的再見練習曲
16/新聞大耳朵──世界瞭望
20/新聞大耳朵──最有價值的分享

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2/心靈禮讚──向著標竿直跑
26/從創世記看卓越特質──改變,從眼光開始(下)
30/宣教士的故事──奔向中緬戰亂邊境 布農族博士—魯瑪夫・達瑪畢瑪
34/穹光影像──《抹大拉的馬利亞》: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祢的意思

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8/健康醫療──女人40,乳癌拉警報!
44/復臨英語小學堂──浪子的故事
50/樂活人生──荒「糖」進行式 退役糖廠新藝術村
56/樂活人生──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 你可以做得更好
60/紙上讀書會──擁有越少越幸福 ......<MORE>

分隔線

★生活況味。掬飲一瓢。
《時兆月刊》內容涵括信仰人生、健康醫療、家庭教育及智識資訊,非常多元化且實用,適合全家大小閱讀。歡迎來電訂閱《時兆月刊》,也歡迎您將這本祝福的月刊,訂贈給您的親友,讓《時兆月刊》成為您傳福音的好幫手。

《時兆月刊》歡迎贊助捐贈
台灣地區訂閱,請致電免付費客服電話0800-777-798,或洽各教會文字佈道士
海外地區訂閱,請使用電郵service@stpa.org、營業部專線 +886-2-27726420
港澳地區訂閱,請洽港澳區會時兆書室,電郵abc@hkmcadventist.org,電話+852-2382-1413

分隔線
Website:http://www.stpa.org